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践行教育家精神
让好教师点亮育才之路
周书贤
教育家精神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,是每一位教师的精神标杆与“心之所向”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学校(简称“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学校”)的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在三尺讲台书写教育情怀,用创新实践点亮成长之路。
匠心筑魂,绘就育人底色。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。”这是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学校教师的共识。在学校的“幸福能量站”里,一年级学生指着墙上的“心情五色花”兴奋地说:“班主任具有超能力,看到我选不同颜色的花瓣,就知道我今天的心情,有时还给我一个大拥抱。”有六年级班主任发现学生连续3天将自己的头像贴纸贴在“忧郁蓝”的花瓣上,便用绘本《我的情绪小怪兽》打开学生的心扉,化解孩子因与父母矛盾产生的失落感。
吴美华的《时间管理手册》里还记录着这样的案例:小航连续3天将橡皮切成碎末,吴美华没有批评,而是陪他用碎屑拼贴“流星雨”图画。创作中,小航哽咽道:“爸爸妈妈每天吵架,我想把他们的坏情绪切碎。”班主任随即联系心理教师,通过三次家庭沙盘治疗,让亲子关系重回正轨……
教师的“幸福储蓄罐”里装满了成长故事:曾用橡皮屑表达不安的男孩如今是班级心理委员;曾经自卑的朵朵在学校报告厅自信地讲述她和弟弟的趣事……在学校,班主任秉持“让孩子因为我们而幸福,让我们因为教育而美好”的理念,守护着学生的幸福童年。
深耕课堂,解码教学创新。每周三晚上校园里总有一盏灯为“青年教师俱乐部”亮着:科学教师黄传臻带领学生融合转基因技术与微生物培养,斩获市级研究课题奖项;语文教师胡佳丽将绘本《小黑鱼》与音乐结合,打造出获杭州市赛课一等奖的融合课。“从‘短平快’到‘马拉松’研究课堂,我们在终身学习中寻找教育的幸福心流。”校长郑利芬的话道出了教师的成长信念。
在“魔法实验室”里,六年级学生兴奋地体验“打铁花”非遗项目。学校开设“非遗微专业课堂”、举办社团活动,让学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,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的衍生品。科学教师方军带领四年级学生进行“黄豆变豆腐”的探索之旅,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干湿黄豆的细胞结构,在盐卤使豆浆蛋白质凝结的瞬间,既理解了科学原理,又感受了非遗美食的魅力……
学校开展了16次的“童创一周”系列活动也亮点频出,如5月举行的“数智探索营”,引导一至六年级学生深度融合数学与现代智能科技知识,在数智世界建立全面认知体系,塑造科学思维习惯。“在这样的学习中,我们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探索!”学生的欢呼也印证了“学为中心”的课堂魅力。
薪火相传,构筑成长阶梯。“带徒弟就像种树,要陪着向上生长、向下扎根。”语文教师应晓明的听课凳与听课笔记,是学校“老带新”传统的缩影。6年前应晓明为徒弟李依玲打磨《荷叶圆圆》一课,半个月内反复修改教案、深入指导:“你得找到课堂的灵魂。”如今,李依玲已能独立设计充满语文味的课程。数学教师陈娟带徒从作业本开始,用红笔勾画学情,把批改变成“诊断课”……去年区教研会上,她与徒弟同上《长方形周长》,一个用课件演示公式,一个带学生量课桌、剪纸条,让生活成为数学课堂。“师傅手绘的教具图纸,比PPT还细致!”徒弟的感慨里是匠心的传承。
学校里“天花板师傅”不是某个人的专属称号,而是一群优秀教育者的精神底色。语文教研组办公室里,年轻教师围着师傅讨论“家常课的滋味”,该组还评上了浙江省巾帼文明岗;当年的年轻人也开始带新教师磨课——教育的光在传递中愈发明亮。
技术为帆,科创引领未来。“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孩子,数字技术应是感知世界的桥梁。”学校引入科研机构与企业导师,构建“科学家进校园”资源网络:与浙江大学青山湖能源研究基地合作开展“能源科学工作坊”,导师带领学生探究蒸汽动力原理并制作简易蒸汽机;与科技公司联动开展“芯片光刻技术探秘”活动,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电路板模型……此外,学校少年研究院的10余位涵盖微生物学、光学等领域的导师定期入校,为“微生物发酵”“激光打靶”等项目提供专业指导,拓宽学生科学视野……
强教必先强师。青山湖科技城育才学校以“人人上好课”活动打造“有温度的融合课堂”“有意味的三童活动”,推动教师专业成长。在这里,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教师成长的光,正照亮每个孩子的幸福童年。
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上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