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易哲学是什么,是一种怀疑精神。利用理性和逻辑不断进行思辨推理,去总结走势或者性格、行为的潜在规律,得出认知。
就像这三个问题: (1)你理解的交易机会具体是什么? (2)这种图形或指标表现为什么会产生高盈亏比机会? (3)怎样做才每次都抓能到这种机会?
怀疑—思辨—重新认定,只要符合这个过程并得出自己的认知,就可以说这个人拥有自己的交易哲学。
图片
PS:文中涉及的思维导图,可以加我微信拿图例
简单举个例子,比如某人做交易,喜欢随感觉下单,出高K就追单,不出高K又去赌反转,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他并不是真正自主在做交易,而是盯盘时很多决策是被日内波动性引导,一有波动,交易冲动就跟着出现。
图片
所以,很多人就会采取方法,例如从哲学角度来解决问题,刚才也说了哲学是一门利用理性来自我怀疑,并且推导本质,重新定义问题的学科。
我说一个最常见的例子,大家都会有印象,比如盘前几问:
(1)当前品种趋势有没有出现该不该关注,应只多不空,还是只空不多? (立场问题)
(2)大趋势明确,日内可能出现哪些走法,又哪些可供利用的规律?(列举进场方式)
(3)从历史案例看,我最擅长的交易信号是哪些,会不会在当前走势环境下出现? (高价值信号)
(4)进场之后风控怎么安排,短/长盈利目标分别在哪,减仓和保留仓位怎么安排?(仓位规划问题)
自我提问本质上就是在进行哲学性的思考,把模糊的交易冲动细化,该肯定的肯定,该否定的否定,直到找到你最想要,最擅长的那件事情
也就是说,不停的追问,直到你的思路不再模糊,变的独一又清晰
所以很多喜欢用盘前几问这种方式来梳理思路的,其实他们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。
图片
细化到这一步,还会说自己交易模式不清晰吗?
当然,再好的系统本身也是由人执行的
当然,人会在日常生活慢慢钝化遗忘,被近期经验所影响,感知能力降低
人也会因为压力等因素影响执行信心,导致知/行难以合一
所以我们有时候,需要看开一些得失,放下一些执念,只需要靠近恒定不变的核心规律就可以,不要试图掌控它,不要试图追求完美,靠近就行。
图片
对市场规律的认知是千人千面,有些时候不要问别人“趋势到底是什么”
而是要问你自己,你眼中的趋势是什么,为什么会出现,为什么你认为自己能够利用规律
在这个角度上,交易哲学就是一个量身定制的信念体系,让你相信机会会重复出现,走势表面千变万化,但内核依然遵照核心规律在进行演化
如此单笔交易成败不可控,但追求本质的你,深信只要拟合核心规律,整体长期概率面绝对是可控的
不保证每一笔单子都能搏出趋势,而是每一次趋势出现你都能打进去单子
或者说,这是术与道的结合,光有“术”不行,几次失败就没信心,再好的系统执行不下去没意义
只有“道”的宏观理解,空有长期、必胜信念也不行,做单没有章法,过强的信心必然会导向过度交易的问题。
两者结合,才能宏大又具体,有虚亦有实!
当然,做到这两步,只能说一个人的交易哲学(理念)和决策框架清晰了,但还远不是终点,因为其中必然会存在两个问题:
(1)某些策略必然受近期经验影响,比如在近几个月的走势规律中总结策略,而策略只适合近几个月的规律,等环境一变,策略开始失效
(2)思考总结时,会在潜意识中假设自己为理性人,对某些操作的执行难度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没有解决,包括自己的性格和方法是不是适配
也就是说,任何系统,你想要能执行,得打通“原理—信念—执行”链条,打不通就是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一失败就以短期结果怀疑长期优势,想要放弃
另一方面,能执行,不代表有执行优势,执行优势是什么?
是同样的信号在不同人眼里的反应速度,一些时效性比较高的爆发走势,错几十秒点位就有很大差别,胜败因此不同
同样的止损方案,能果断止损和犹豫很久才能下定决心,所产生的失控风险也完全不同
图片
任何系统都需要漫长的适配和打磨的过程,可以说最初总结的体系和最终的体系往往相差甚远,必然有“从简陋到复杂,舍弃复杂回过简单”的过程,数种策略所覆盖的走势场景越多,临盘判断矛盾就越多,消耗在判断环节的精力成本就越大
最终还是得简化自己的决策链条,只做最擅长的行情,把扩散出来的复杂,收束至简单,最终只做高价值机会。
这就是持续优化和迭代之路,每一年你对交易这个行业的认知多少都会不一样。
做到这个程度,就可以说交易哲学完全围绕你的交易系统“怎么做就怎么想,心无外物”,你的系统又反过来完全兑现你的认知,也就“怎么想就会怎么做,知行合一”
最后,文字受限于篇幅,阐述一下观点。想构建更细化的交易体系或者拿图例,可以联系..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上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