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29年,魏国正沉浸在陈仓保卫战的小胜中,朝堂上下忙于庆祝,但南方边境却突然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:蜀汉丞相诸葛亮又开始大规模进攻了!在魏国的惊愕和不解中,诸葛亮再次挥师北上,准备第三次北伐。对于魏国而言,这个消息可谓不小的打击,毕竟此前两次北伐蜀军都毫无实质战果,诸葛亮却依然坚持不懈,屡屡出征,令魏国上下既困惑又焦虑。
魏国百姓和军士们纷纷猜测诸葛亮的动机。一部分人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好战之徒,热衷于无止境的战争,始终未能真正满足自己对战斗的渴望;也有人认为他是忠诚的臣子,竭力实现对先帝复兴汉室的承诺,无论多么艰难险阻,他始终未曾放弃。无论如何,魏国人对诸葛亮的坚持感到困惑不已,因为即使屡次铩羽而归,毫无实质性进展,诸葛亮依然坚决出兵,似乎完全不为失败所困。
这次,诸葛亮再次亲自领军北伐,史料中对于这次北伐的记载并不多,散见于不同的文献中,其中有三种较为一致的记载:“(蜀汉建兴)七年春,(诸葛)亮遣陈式攻武都、阴平,遂克定二郡”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另一记载则为:“(魏太和)三年春,汉诸葛亮遣其将陈式攻武都、阴平二郡,(魏)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,(诸葛)亮自出建威,(郭)淮退还,亮遂拔二郡以归;汉主复策拜亮为丞相”《资治通鉴·魏记三》。这两种记录几乎没有差别,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似乎无可争议。
展开剩余78%此次北伐的结果终于有所不同,蜀汉在前两次的无功而返后,终于夺得了魏国的两个郡——武都和阴平(今甘肃成县、文县)。然而,让人感到奇怪的是,尽管魏国失去了这两个郡,魏国的史料却对此没有任何详细记载,仿佛不以为意。魏国为何不对此做出回应?其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原因呢?
要理解魏国为何不在史料中详细记载这场战争的结果,首先需要分析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具体情况。和前两次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不同,这次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有所改变。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直接进攻重要的边境地区,而是选择了偏远的武都和阴平两个相对疏于防守的地方。此地不仅地形复杂险峻,而且一直以来都是魏国的边陲重地,魏国的军事力量并未完全布防。诸葛亮深知,若想获得成果,必须精准选择目标,而武都与阴平正是这样一个几乎被忽视的存在。
为了顺利攻占这两个郡,诸葛亮精心布置了此次北伐的战略部署。蜀军分为两路,陈式带领一部分兵力向武都和阴平进发,而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,沿着建威(今甘肃成县西)方向推进。两军合力,在短短时间内便摧毁了魏军的防线。武都和阴平两个郡,原本就是魏国边远的荒地,魏军对此并未重视,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有效防守。
武都,位于秦岭以西,原本是羌、氐等游牧民族的栖息地,曹操在进攻汉中时曾考虑过武都的重要性,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,距离魏国的实际控制区较远,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控制。因此,曹魏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,甚至曾将大量当地民众迁往其他地区。而阴平,则由于地形崎岖,交通不便,魏国对其也未曾派驻驻军。这两个地方,原本就被魏国视为可有可无的区域,几乎不引起任何重视。
尽管如此,魏国依然派出了雍州刺史郭淮来阻止蜀军的进攻。当郭淮的部队尚未接近二郡时,便得知诸葛亮已经亲自带领主力军队急速前进,且即将到达建威。由于建威地理位置重要,距离魏国防线较近,郭淮深知自己军力不足以与蜀军抗衡,且担心被诸葛亮切断退路,因此决定放弃阻止,带领部队撤回防线。这一决定,直接导致了陈式和诸葛亮轻松攻占武都和阴平两个郡。
攻占这些区域后,诸葛亮亲自率军安抚当地的羌民和氐人,赠送粮食和衣物以表诚意,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。随后,诸葛亮留下部分兵力驻守,自己则返回汉中,宣布此次北伐成功。
这次北伐,蜀军与魏军并未发生直接冲突,魏国虽然失去了这两个边陲地区,却没有派遣援军进行挽回。从魏国的态度来看,虽然失地对其没有太大影响,但从蜀国的角度,这场胜利却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。尽管武都和阴平远离魏国的核心控制区,但它们为蜀汉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前沿阵地,并可作为未来进攻魏国中原的跳板。
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,虽然表面上看似一场小规模的战斗,然而从长远来看,却是蜀汉为实现复兴之路的一步关键棋局。在前两次的失败后,诸葛亮显然学会了谨慎选择目标,采取策略逐渐蚕食魏国边境,削弱其实力,而非单纯寻求一时的全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上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