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惠王二十四年(前653年)秋季,郑国太子华代替父亲郑文公出席了‘宁母之会’。然而,太子华因担忧自己在郑国的地位可能遭到父亲的废除,便暗地里向齐桓公表达忠心,请求他帮助自己铲除掌权的三大家族——泄氏、孔氏、子人氏这三大郑国的权贵。太子华进一步承诺,如果齐桓公帮助他掌握郑国的政权,他将与齐国结为结盟,承诺郑国将成为齐国的附属国,并为齐国效忠。
最初,齐桓公对郑太子华的主动表忠心颇为满意,并打算按照太子华的请求出兵,帮助他重新获得对郑国的控制权。然而,在齐国的贤臣管仲得知这一内幕后,做出了强烈的干预与劝谏。经过深思熟虑,齐桓公最终放弃了支持郑太子华的计划,反而委托管仲向太子华致以谢意,婉拒了他关于‘投诚’的请求。与此同时,齐桓公还特别通知了郑文公,建议他派遣新的使者前来‘会盟’,并亲自将太子华带回。
得知齐桓公的信息后,郑文公顿时警觉,意识到自己的太子竟然试图背叛与造反,心中怒火中烧。于是,郑文公立即指派人手前往宁母,强行将太子华从会盟现场带回郑国,并把他与其支持者——同母弟公子臧一同软禁在新郑,彻底切断了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。
展开剩余78%进入冬季,在齐桓公的强烈建议下,郑文公又派出了使者赴齐国临淄,重新与齐国单独签订了新的盟约。郑国也因此在短时间内重新融入了由齐国主导的中原诸侯联盟中。
根据《史记·郑世家》第十二卷的记载,郑文公在将太子华带回后,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,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。他不仅将太子华与公子臧处决,还杀害了正妻所生的五名儿子,并将其他所有庶出的子孙驱逐出国,让他们流亡他国。年幼的公子兰(即后来的郑穆公)也在此时被郑文公赶出郑国,辗转流亡至晋国。
公子兰长大后,曾在晋国侍奉过四代晋君,最终成为晋国的大夫。二十三年后,公子兰在晋国大夫的身份下参与了晋国‘伐郑’的战争。晋文公以此为契机,迫使郑文公立公子兰为郑国的新太子,并借此让他重返祖国。
不过,《左传·僖公十六年》则记载,郑文公直到周襄王八年(前644年)才在软禁了太子华九年后,将他处决。随后的记载与《史记》一致,公子臧在逃亡至宋国后继续苟延残喘七八年,最后在郑文公的指使下被诱杀。
郑穆公的生卒年非常明确,史料记载他出生在周襄王三年(前649年),去世则是周定王元年(前606年)。根据《史记》的叙述,太子华被处死的时间是在周惠王二十四年(前653年),此时公子兰尚未出生。但《左传》则表明公子兰出生后,郑文公才开始对太子华进行软禁,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公子兰出生在太子华被处决时。
从上述情况来看,可以明确判断,太子华确实是在宁母事件后,向齐桓公投诚并失败,被郑文公亲手带回并软禁了九年,最终被处决。
就在齐桓公发起宁母之会的同一年,周惠王在雒邑王都去世。关于周惠王的去世时间,史学上存在争议,《史记》记载为周襄王二十五年(前652年),而《左传》则称是鲁僖公七年(前653年)。两者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历法系统,《史记》采用的是正月为岁首,而《左传》则是十月为岁首。
周惠王生前曾多次计划废除太子郑的储位,欲立宠爱的小王子带为新太子。然而,由于齐桓公及其他诸侯的干预,太子郑的地位得以维持。周惠王去世后,太子郑依然心生疑虑,害怕自己的弟弟王子带趁机发动叛乱。因此,太子郑决定秘不发丧,急忙向齐桓公求助,恳请他帮助自己顺利继位。
收到太子郑的密信后,齐桓公立刻召集鲁僖公、宋桓公、卫文公等诸侯,在洮地召开紧急会议,商讨安定王室、辅佐太子继位之事。这次会议被称为‘洮之会’,郑文公也积极表示愿意与齐桓公合作,参与其中。
在齐桓公公开支持太子郑继位的情况下,王子带及其支持者并未再敢采取武力叛乱的行动,而是选择暂时息事宁人。最终,太子郑得以顺利继承周王位,成为周襄王。
继位后的周襄王为了感恩齐桓公的支持,特意派遣王室使者周公宰孔,携带祭祀文王和武王的祭肉、红色弓箭和车驾等贵重礼物,前往齐国感谢齐桓公的帮助。齐桓公则利用这一时机,通过与周天子共同举行隆重的葵丘会盟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。
葵丘会盟的举办地点位于齐、鲁、宋、晋四国交界的葵丘,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。齐桓公和其他诸侯们在这里举行了大规模的盟会,齐桓公通过公开接受天子的礼物,表现出自己在诸侯中不可撼动的地位。
会盟的最终结果是,齐桓公提出了五项盟誓,确保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。这些盟誓包括禁止截流水源、平价销售粮食、保证太子地位不轻易更替、禁止妾室取代正妻的位置,以及禁止女性干预国事等。通过这些盟誓,齐桓公不仅加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,还确保了中原诸侯之间的合作与和谐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上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