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按理说主导舞台的应该是秦、晋、齐、楚这几个大国,但在这几国势力相对均衡的时候,却偏偏跳出了两个搅局者——吴国和越国,打破了原有的格局。
进入战国时期,本应成为主角的是那著名的七雄:秦、晋(赵魏韩三国)、齐、楚、燕。然而,当秦国逐渐崛起,一家独大,其他国家无力抗衡时,却又蹦出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——宋国,成为了这乱局中的另类存在。
春秋时期的宋国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,明显比起四大强国要弱,却又略强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小国,境遇和鲁国、随国类似,处于夹缝中求生。
进入战国,宋国的整体地位并未显著提升,但宋王偃却不甘心于这种被边缘化的状态。他坚信宋国至少可以算是天下第八强,有资格在诸侯之间争一席之地。因此,在战国七雄维持微妙平衡之时,宋王偃突然爆发,接连对齐国、楚国、魏国发动侵略。
宋王偃敢于采取如此激进的举动,许多人都认为宋国必然会因此遭到毁灭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宋国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依然安然无恙,丝毫未被反噬。仅凭这点,就足以看出宋王偃或许性格残暴,但绝非愚昧之人。
展开剩余79%三国爆发冲突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18年。这一年,刚刚继位的魏襄王联合楚怀王对秦国发起进攻,结果兵败如山倒。宋国此时发动进攻,正是瞄准了魏楚两国刚遭失败、心神不宁、不得不防备秦国报复的局面,自然不敢对宋国反击。
紧接着,宋王偃又将矛头指向齐国,同样未遭到反扑。原因很简单,参与攻秦的五国中缺了齐国一员,秦国击败了那五国,便将怨气转嫁到齐国头上,怪它不出兵导致全军覆没。齐国因此只能忍气吞声,对宋国的入侵采取了“忍气吞声”的策略,丢掉了几座城池。
其余五国看到宋国去招惹齐国,反倒觉得松了口气,认为这讨厌的宋国终于“飞走”了,去给齐国添麻烦,自己还能专心对付强大的秦国。
理清这条脉络,你会发现宋王偃的每一步棋都异常精准,恰好踩在最合适的时机点上。若宋国因此被灭,必定会有人指责宋王偃不知死活,明知五国战败急需发泄,宋国此时出头岂不是自找麻烦?
实际上,所有战略决策都有双面性,既有可能成功,也可能失败,如何选择和最终结果,都无法预知。只不过宋王偃显然运气极佳,他做出了决定,也得到了回报。
当时是一个典型的乱世,这种时机总会出现。若宋王偃运气再好些,多抓住几次良机,宋国或许真能跃升为天下第八强,甚至有机会超越三晋和燕国。
宋王偃显然抱有这样的梦想。在缺少机会的空档,他先积极练兵,提升实力,甚至出兵灭掉了滕国,积累实力。可是过了二三十年,他依旧没有碰上理想的扩张机会。
渐渐地,宋王偃也开始放弃了大规模扩张的幻想,意识到若想借机成为大国,实在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。于是,转而开始过起骄奢淫逸的生活,既然对外无望,对内便纵情享乐。
如果进一步揣测,这种表面上的放纵,也可能是宋王偃的一种策略,试图用骄奢之态麻痹周围国家的戒心。
但宋王偃无法改变的现实是:宋国整体实力太弱。虽然左右逢源能带来好处,但这不仅需要高明的权术,更依赖于对手的理智和克制。
换句话说,如果各方都谨慎行事,不轻易破局,宋王偃偶尔的冒险或许不会招来麻烦;但一旦有人决定打破平衡,宋国这弱小国家又近在眼前,其命运便只能祈祷天命了。
此前我提过齐国的难题:他们虽然成为了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强国,但因秦国地理优势极大,齐国无力突围。齐湣王虽借楚怀王之死让秦国短暂服软,但面对函谷关依然无计可施。
秦国割让的土地最终多被三晋和楚国瓜分,齐国只得些钱粮,齐湣王对此心存不满。
他试图与三晋、楚国换地遭拒,于是决定对宋国下手,至少要抢下一块地盘。
不过,齐国内部有人反对兼并宋国,理由是:今天敢兼并宋国,明天就会兼并三晋、楚国、燕国,周边国家安全感必然荡然无存,损失大于收益。
齐湣王虽然犹豫,但北边的燕国却极力支持此举。燕昭王的理由直白:齐国此次军事行动吃亏了,拿宋国当补偿合情合理;再说宋王偃恶名昭彰,跟古代暴君夏桀、商纣无异,这样的国家不配存在。
但燕昭王此举绝非善意。多年前,齐湣王粗暴干涉燕国内政,杀害了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,导致燕齐血海深仇。
燕昭王为此不惜重金求贤,只为将来能有机会向齐国复仇。如今借助齐湣王贪婪心态,挑起对齐国的国际舆论,正是其阴险布局。
冷静分析,凭齐湣王的聪明才智,理应看穿燕昭王的阴谋。但此时齐湣王已被利益蒙蔽,坚信燕国无法复仇,毕竟齐国实力雄厚。
齐国体量足以强行兼并宋国,即使其他五国不满,也无力干涉。何况宋王偃名声不佳,齐湣王相信即便有口舌之争,自己也占优势。
于是公元前286年,齐国发动战争灭掉宋国,杀死了宋王偃。这距离宋王偃首次侵略齐楚魏三国,已过三十二年。
但出乎齐湣王意料的是,宋国灭亡不久,秦国便联合三晋、燕国对齐国发动攻击。
原本准备支持齐国的楚国,在燕国名将剧辛的游说下转变立场,决定加入联军,共同讨伐齐国。
骄傲自负的齐湣王,正因在这个小小宋国身上犯下的错误,最终引来灭顶之灾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华证券-股票怎么上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-配资股票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